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元素杂质分析方法验证
来源:英格尔医药 发布时间:2020-09-28
对于法规指定的24种元素杂质,在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文献查询、供应商调查等非实验手段来确认的低风险金属元素杂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筛查试验,来评估其他相关元素杂质的潜在浓度水平。
监管机构的行业指南指出,根据具体的试验目的(筛查试验/常规实验),所有的试验开展之前,都要先进行合理恰当的方法验证。
第一步:确定要验证的元素
在所有验证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需要测试的元素杂质。针对不同的给药途径,法规规定了对应的必须要评估的元素。其中1类,2A类的7种元素,是对所有产品都适用的。对于其他非强制/未主动添加的元素,药厂可以根据其潜在的风险来决定是否要包括在方法验证中。
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筛查所有的24种元素,很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成本,但在法规全面执行的初期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办法。
第二步:前处理方法
明确了要分析的金属元素之后,就要确认方法验证中最重要的部分-样品前处理。好的方法验证,从前处理开始。
与ICH Q3D指导原则不同,USP233对于适用的四种前处理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的验证数据偏差和后续方法开发的挑战,都来自前处理的环节。
虽然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合的样品类型,总体来说直接溶解法在操作的简易性与安全性,结果的稳定性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步:预实验
在摸索出完全溶解样品的方法之后,简单的预实验可以帮助实验室确认消解溶液的稳定性,仪器参数的设置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大致范围。为最终的完整方法验证做好准备。
第四步:完整方法验证
经过之前预实验步骤,方法参数都已经确认,最后的方法验证反而会是最直接的环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元素杂质实验的系统适应性要求与传统的液相方法是有区别的,其中:
1.系统适应性可以通过日常的调谐(daily tune)来实现;
2.质量分辨率(mass resolution)可以通过每月一次的质量调谐来实现;
3.对于痕量金属分析来说,“重复5-6次进样,RSD保持在NMT 2%”是很难实现的;
4.ICPMS的线性范围非常大,常规定量分析一般做0.5J与2J即可,不用做5个标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