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亚硝胺测定方法
来源:英格尔医药 发布时间:2022-07-14
N-亚硝胺是一类以亚硝基—NO的氮原子与氨基中的氮原子连接,并在氨基上发生取代而生成的一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稳定。
其生成机制多样,包括仲胺类化合物与亚硝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叔胺类化合物与一氯胺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氧化,橡胶硫化剂与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相互作用等。
基因毒性杂质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DNA,产生致突变和致癌变的化合物,含有基因毒性杂质警示结构,毒性未经证明的化合物称为潜在基因毒性杂质。
目前普遍认为基因毒性杂质损伤DNA的机制为造成染色体断裂,DNA重组,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共价键结合或插入。
鉴于基因毒性杂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欧盟发布了1个超级化合物结构,包含了目前所有的基因毒性杂质警示基团,例如磺酸酯类、卤代烷烃类、肼类和N-亚硝胺类等。
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毒性研究
多个细胞和动物水平的实验证明,N-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强致癌作用和明显的肝毒性,不但长期小剂量接触可以致癌,而且一次较大剂量的冲击也可以引发癌症,医学实验中也常使用N-亚硝胺类化合物对动物进行疾病造模。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多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位列一类、二类致癌物,包括常见的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亚硝基降烟碱、N-亚硝基二甲胺、N-亚硝基二乙胺、N-亚硝基甲基乙基胺、N-亚硝基二丙胺、N-亚硝基二丁胺、N-亚硝基吗啉、N-亚硝基哌啶、N-亚硝基吡咯等。
FDA根据The Carcinogenic Potency Database(CPDB数据库)中的毒理学数据,通过换算,列出了可供参考的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的人体摄入限值,分别为0096μg·d-1和00265μg·d-1。
但是大多数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毒性研究仍缺乏充分的人体实验数据,所以在进行毒理学研究时常使用阶段性毒理学阈值,按照长期接触计算,每日允许摄入限值为15μg。
此类化合物常出现在腌制类食品、化妆品、烟草、水、药品[等物质中,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