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新药研发的流程梳理
来源:英格尔医药 发布时间:2020-07-15
新药物研发是医药公司运转的齿轮,所以开展新药研发,了解整个新药研发流程是医药公司生存的命脉。
新药的基本概念与研发流程
新药指中国境内外均未上市的药品,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创新药(1类)需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改良型新药(2类)为已知活性成份基础上进行的优化,需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新药的研发目标是为了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现代新药研发是从患者疾病用药需求出发,经历发现、临床前开发、IND申请、临床开发(含上市后研究)、NDA申请等5个阶段的全过程。
发现阶段主要包括:确定靶标(Target)、建立模型(Model)、发现苗头物(Hit)和先导物(Lead)、优化先导物、确定候选药物(Candidate)。当先导物未知时,需先研究靶标来发现有效的先导物;若靶标不清楚,但已明确某先导物对特定疾病或相关模型有效(或已有人体用药历史和经验),可直接进行先导物优化和成药性研究,作用机制可通过后续研究再逐步明确。
临床前开发阶段主要包括:原料药和制剂的药学研究;药理学研究(主要药效学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研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临床方案和伦理审查;CDE沟通交流。
IND申请阶段主要包括:资料提交;研制现场核查;CDE技术审评。
临床开发阶段主要包括:I~III期临床试验;药学和药理毒理补充研究;CDE沟通交流;IV期上市后研究。
NDA申请阶段主要包括:技术资料提交;生产现场检查;临床试验核查和CDE技术审评。
候选药物的研发
一、新药发现主要包括三大路径:
(1)新通路新靶点下设计的NCE;
(2)药理毒理学优化;
(3)老药新用;
二、根据不同的发现路径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发现阶段主要包括下面四大环节:
靶标确立(筛选靶标、原始靶标的验证、疾病的分子分型等)
模型建立(根据疾病发病机制,建立相关药效和作用机制模型以筛选和评价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通常包括体外和体内模型:动物模型(正常动物模型和病理动物模型)、组织器官模型、细胞模型、分子模型(受体、离子通道、酶)等)
先导物发现(对苗头物进行简单的结构确证,采用相应的模型,对苗头化合物筛选并经体内活性再确认,以得到体内活性明确的化合物,即先导化合物)
先导物优化(先导物确定后,一般需对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评估一系列先导物类似物的活性和成药性,以最终得到候选临床化合物(或称候选药物))
新药临床前研究
一个新药从候选化合物的发现到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前试验,以保证新药在人体上使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一般包括:
药学研究
这部分主要包括药物理化性质、成药性、稳定性、质量标准等研究。
药效学研究(包括机制研究)
对新药预期用于临床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即对新药预期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作用的研究,用来评价新药的生物活性和确定药物的作用机理。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主要药效学;
(2)次要药效学;
(3)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保证新药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研究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给出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其药动学参数一般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F)等。根据这些参数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量变特征,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吸收(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动力学参数等);
(2)分布(组织分布,蛋白结合率,胎盘转运试验);
(3)代谢(种属间比较);
(4)排泄(排泄途径和排泄程度,乳汁排泄);
(5)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
(6)其他药代动力学试验;
药物安全性研究(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是一切临床试验的前提,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安全药理学;
(2)单次给药毒性;
(3)重复给药毒性(包括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4)遗传毒性;
(5)致癌性(包括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6)生殖毒性(包括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7)局部耐受性;
(8)其他毒性。
新药被审批后,药物仍然应该在监测下。在服药的患者身上观察到的所有副作用都必须被记录下来,并在说明书上列出。
英格尔提示:如果批准上市的药物在这一阶段被发现之前研究中没有发现的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显著增加服药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之类的,药物还会被监管部门强制要求下架。
上一篇创新药物研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