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医疗器械可沥滤物
来源:英格尔医药 发布时间:2020-11-27
可沥滤物是医疗器械与人体接触或与使用中的其他介质(如药液等)作用时,从医疗器械中释放的化学物质,一般包括灭菌残留剂、工艺残留物、降解产物、溶剂以及材料中的单体及添加剂(包括稳定剂、抗氧化剂、增塑剂、着色剂等)等,在医疗器械产品与人体不断接触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沥滤物也在或短期或长期地对人体产生安全性方面的危害。因此,对其安全性研究也是近年来审评的重点。
可沥滤物安全性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拟研究物质的允许限量;其次,应在临床模拟最坏使用环境下测定其释放量,并根据释放量是否超过在该产品该预期用途下的允许限量,形成完整的可沥滤物安全性研究报告。其中,可沥滤物的释放量测定方法的设计和方法学验证是评价可沥滤物安全性研究报告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可沥滤物溶出水平的测定一般包括浸提体系的选择和检测方法的验证并检验,本文简述了可沥滤物溶出水平的基本检测过程,并对常见问题及可能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浸提体系的选择
浸提是最大程度获得可沥滤物实际进入人体或与人体发生作用量信息的重要方式,为了评价患者所接受的剂量,浸提条件需模拟产品的正常使用,有些情况下简单的浸泡即可完成浸提,但在其他情况下可能需要更为复杂的模拟,包括持续的流动等。
浸提条件一般要求应尽可能模拟临床最恶劣的使用条件,以确定该条件下最大释放量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一个确定的浸提体系一般包括浸提方式的选择、确定合适的样品、浸提溶剂、浸提体积及时间、浸提温度等方面。
浸提方式
可沥滤物为临床使用过程中从医疗器械或材料中释放出的化学物质。然而,由于实际临床条件的挑战,在进行医疗器械可沥滤物研究时,对大部分器械来说,很难获得临床实际使用时的研究数据,特别是长期植入类器械。因此,务必对浸提方式进行论述,证明浸提条件是最大程度模拟或严于器械临床使用条件。常用的浸提方式包括模拟浸提、加严浸提、加速浸提和极限浸提(具体可参考GB/T 16886.12部分定义),一般来说模拟浸提最接近于实际,极限浸提(此处及此后提到的极限浸提均指的是所用溶剂符合下面论述前提的溶剂)获得结果可能大于或等于患者实际可能接受到的剂量或模拟浸提获得的结果。比如党玺芸比较不同浸提方式对体外循环管路中增塑剂的浸提结果后发现,采用极限浸提获得增塑剂浓度一般比模拟临床浸提高出15%以上;颜林等比较了采用不同方法测定输液器和注射器中环氧乙烷残留,结果表明采用水极限浸提所测得的残留量是模拟产品使用的5~20倍,如果剔除了对环氧乙烷残留量基本没有贡献的注射针和输液针的质量,则比例为4~13倍。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因实际使用条件很难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则优先推荐使用极限浸提法,比如产品属于持久接触(接触时间>30天)等。
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器械采用模拟浸提法可能会导致相对较大的浸提体积,这种情况下,则可能需要极大地提高对残留物测定的灵敏度来满足安全性评价的要求。极限浸提法排除了时间对剂量测定的影响,不能保证所测得的大部分残留量在与器械接触的第一天或第一个月完全释放给患者,但如果通过极限浸提法测定出产品上存在的全部残留量符合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则一般不需要再进行模拟法研究。
除采用浸提的方式外,有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获得拟研究物质。比如分析某些医疗器械产品上易溶于水的挥发性有机物时,可以采用水溶液顶空进样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一般更加适用于挥发性可沥滤物,并同样能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上一篇医疗器械可沥滤物(二)
下一篇医疗器械可沥滤物检测